中欧资本张俊:国产大模型比国外落后两年,在于“缺芯少魂”|天天热点评

时间:2023-05-28 06:00:25来源 : 南方都市报

今年以来,ChatGPT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科技革命的讨论热潮,同时也让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再度引起人们热议。5月25日,在2023年小蛮腰科技大会期间,中欧资本董事长、原华为副总裁张俊博士在接受奥一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ChatGPT的问世,让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也将元宇宙的概念落地往前推了一步。


(相关资料图)

张俊认为,国产AI大模型与ChatGPT差距至少2年以上,国内科技大厂应加大对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缩短代差,展现出更多担当与作为。

图:中欧资本董事长、原华为副总裁张俊博士

两年前曾预测元宇宙存在泡沫

ChatGPT带来新契机

与ChatGPT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话题热度很高的元宇宙似乎有点“落寞”。过去一年,不少科技和娱乐公司开始从元宇宙撤退,纷纷缩减元宇宙项目的投入。今年以来,微软解散了成立不久的工业元宇宙核心部门;迪士尼解雇了开发元宇宙战略的团队;快手的元宇宙项目负责人离职,与元宇宙相关的业务也宣布暂停……

“早在两年前,我就预测到,元宇宙存在泡沫和炒作。”张俊说,从市场上来说,元宇宙确实退潮了,标志性的事件就是Meta(原名Facebook)裁了1万多人。

张俊认为,元宇宙本身并不是技术,而是技术集成的应用场景,如VR、AR、MR、数字人、数字孪生,甚至是ChatGPT,都只是实现元宇宙的技术。目前仍是元宇宙的早期泡沫阶段,落地应用场景太少,而元宇宙要怎么落地,还得看技术的发展。

“确实,在AIGC,特别是ChatGPT出来后,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将元宇宙的概念落地往前推了一步。但是从现在看来,元宇宙还是个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它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

他表示,对于元宇宙,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当前,还需要有更多的像ChatGPT这样的新技术出来,才能实现元宇宙的宏伟愿景。

国内大模型赛道大热

建议企业量力而行,不应盲目跟风

而随着ChatGPT的爆火,探索大模型和类ChatGPT产成了了AI领域的热门话题。各大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到了大模型赛道,如百度、华为、阿里等均公布了大模型计划。除了大厂外,中小型企业的身影也并不少见。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过40家公司、机构进场宣布进场大模型赛道。但张俊认为,打造大模型,企业要量力而行,不应盲目跟风。

“这些中小公司,如果想创业做ChatGPT、做大模型的话,我觉得要慎重。与大公司相比,中小公司不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在大家都一哄而上,甚至有些完全不懂的人,我觉得热情是好的,但是隔行如隔山,不是谁都能去做的。”

他调侃道,“当年董明珠说每年要投100个亿做芯片,我当时就跟她说,后面起码还要加个‘0’,起码要花1000亿,否则就不要做了。”

近期OPPO宣布停止研发手机芯片,解散了芯片团队,引发业内关注。张俊表示,“这次 OPPO断臂,其实有个前车之鉴,就是小米造芯也失败了。OPPO如果吸取了小米先做手机后做手机芯片这个教训的话,他就不会烧掉这500个亿。”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去做大模型呢?在张俊看来,一线企业可以考虑去做。他表示,在美国也不是一些初创公司在做大模型,从OpenAI去年亏了几亿美元就可以看得出来,大模型是非常烧钱的,要看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够不够雄厚。

他认为,没必要所有的人都去做AIGC,或是对话机器人,因为这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极小的分支,不过ChatGPT确实是人工智能的一个iPhone级的现象,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从而倒逼生产关系的进步。

“作为创业者来说,还是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而不是去跟风,为了做AIGC去做AIGC,为了做ChatGPT而去做ChatGPT。”他建议,国内中小型创新企业需要在技术突破和生存盈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通过解决底层技术“卡脖子”难题,发明突破性工艺,来实现国产替代,或攻克行业短板。

国产大模型比国外落后两年

呼吁科技大厂重视底层技术的研发

对于扎堆入局大模型赛道的国内科技大厂,张俊的建议则是:加大对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

在张俊看来,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某些赛道上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但在如对话机器人的大模型领域,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至少有2年以上。“ChatGPT几个月就迭代一次,两年其实也是很长的时间。”

他表示,ChatGPT作为一个应用场景的出现,它需要更高的算力的支撑,底层的核心技术就是软硬件平台。硬件最核心的是GPU芯片,软件则是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在算力方面,目前国内的平台无法支撑我们去做ChatGPT。而国产大模型比国外ChatGPT落后两年,就落后在“缺芯少魂”,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都与国外差距甚大。

技术上,国际上部分顶尖的GPU芯片产品会对国内企业断供,甚至提供的是“阉割版”的芯片;资金上,训练一次ChatGPT需要上千万美元,一般企业是没有如此财力的;人力上,需要有大模型的基础研究团队。

“我们起步比较晚,就是因为我们的互联网大厂,没有去重视真正的底层核心技术,而是把精力放在共享单车、oto、买菜方面。互联网巨头不应该只惦记那几捆白菜的流量,而应当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他认为,国内很少有人能够站在乔布斯、马斯克的高度,去思考科技,甚至是人类的未来。因此,国产大模型与国外ChatGPT这两年的代差,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观念上、格局上的差距。

谈中欧资本愿景:

投资“下一个华为”

张俊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曾在美国硅谷、上海、深圳等地任职,投身通信行业已经有40年左右。他曾在华为担任副总裁,分管华为的软件公司。他说,“华为的操作系统鸿蒙就是我十几年前提出来的,可惜十几年前华为没有一个人听得懂我的话。”张俊说到,任正非还曾经为当年没让他做鸿蒙而道歉。

从华为退休后,张俊于2015年创立中欧资本,目前在中欧资本担任董事长。资料显示,中欧资本聚焦对人工智能、半导体/集成电路、物联网、5G等硬科技领域的战略投资。

张俊介绍道,作为VC界的新参与者,中欧资本虽然刚刚才注册备案,但是已经聚集了18个产业专家,他们都是华为所定义的专家。“我们不是院士、教授、博导、研究员、科学家,我们是工程商人,乔布斯、任正非、马斯克都是工程商人,乔布斯最典型的就是iPhone能做出来、做到全球最好,同时也把它卖得最好,这才叫工程商人,这是华为定义的专家。”中欧资本通过18位工程商人,不仅为被投企业提供资金,更多的是给他们在投后管理上赋能和增值业务。

他表示,中欧资本投资的标准是“全球前三、中国第一”,如最近投资的高端电机驱动器、超短焦镜头/光机、用于医疗呼吸机/光刻机的比例阀等项目,都是对标国际第一、国内领先的项目。而投资的判断标准主要取决于技术是否领先,而并非市场的占有率。

张俊表示,中欧资本的愿景是投资出下一个华为出来。“因为要实现中国梦,中国至少需要10个到20个像华为这样的公司,而中国现在只有一个华为,所以还很长的路,但是道阻且长,终有荣光。”

采写:奥一新闻 卢若情 林思思

关键词: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