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刷屏的“厌童” 到底厌的是什么?

时间:2023-07-28 14:37:26来源 : 搜狐教育

被刷屏的“厌童” 到底厌的是什么?


【资料图】

【留美学子】3035

9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厌童”引发热议:

孩子刺痛了谁的神经?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是有婴幼童出行的家庭,可以没有压力地坐在座位上,耐心地安抚着怀里的小小人儿,而不是被不断提醒他们要离开,他们没资格坐在那里,只有离开了,才会被赞美。”

撰文 | 林杨攀 编辑 | 曹颖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2023年7月,作家苏小懒因为一条关于孩子的微博遭到了猛烈的网暴。

在博文中,她记录了有网友带孩子乘坐高铁出行时遭遇区别对待,呼吁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有不同的包容度。

这条微博在引起众多家长共鸣的同时,也引发大量斥责言论——“反正我不生孩子,我凭什么包容你的孩子”“两岁的孩子在家待着不好吗,出来坐什么高铁飞机”“带孩子出行不就是给别人添麻烦吗”……

似乎与孩子相关的话题,总能挑动敏感的神经。“高铁女子嫌弃小孩吵闹泼热水抗议”“熊孩子揪乘客头发反被家长怒怼”“男孩在环球影城室外垫纸上厕所引争议”……一个个和孩子有关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

舆论对“熊孩子”的声讨,也蔓延到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幼儿,网上不断出现将孩子排除出公众场合的声音,韩国的一些店铺甚至在门口贴上标识,“孩子与狗,禁止入内”。

种种对孩子厌恶的情绪被称为“厌童”,而这种“厌童情绪”似乎不断被放大。

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只有在安静乖巧、符合期待时,才是人们眼中的“萌娃”“人类幼崽”,一旦哭闹失控,就成了被厌恶和声讨的对象?当人们在“厌童”时,厌恶的究竟是什么?对于孩子,社会应有怎样的包容 度?

“小孩是没有使用说明书的”

“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10个小时的旅程,绝大多数时间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微博上,苏小懒记录了一位网友带着14个月大的婴儿乘坐高铁前往太原途中的遭遇。

车厢连接处本来就不是一个适合逗留的地方,很多铁路局会提醒乘客“车厢连接处危险,请勿停留”。嘈杂的噪音,剧烈晃动的车厢,接热水、上厕所的人来来往往。更别说让这位家长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那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请问哪条法律法规,规定了婴幼儿哭闹必须去车厢连接处?请问你们为什么对婴幼儿区别对待?”苏小懒在博文中质问高铁乘务员。

高铁上因为家长带娃发生的争端屡见不鲜,有着同样遭遇的家长纷纷在苏小懒的微博下评论:有的孩子在座位上安静地看着平板电脑、漫画书,家长也会被乘务员提醒,要看管好孩子,不要吵到别的乘客。同车厢里,有成年人大声接打电话、公然外放视频声音,却没人上前提醒。

对成年人的行为不加以管束,却以成年人的社交礼仪来要求婴幼儿,引起了很多带娃家长的愤怒。

科普作家河森堡评论相关事件时提到了“泰森原则”:如果制造同样麻烦的人是拳王泰森,而非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请问人们会选择忍耐还是抗议?

“如果那麻烦就算是泰森搞出来的,你都忍不了,那你就可以抗议。”河森堡写道,“一个人若是在公众场合对泰森和小朋友持有不同的标准,那就说明他的抗议在公共道德之外还混杂了其他的东西。”

苏小懒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童不能一概而论。对于14个月大的婴幼儿,显然超出了讲理的范畴,他/她会因为不舒服哭喊,而对于两三岁的孩童来说,想让他/她长时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父母只能尽力安抚,加以引导,并不能保证完全起效。

“小孩是没有使用说明书的,他/她不存在一个按钮,你按一下,他/她就不哭不闹了。”苏小懒说自己也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意识到带孩子有多么不容易。

她会在每趟出行时,反复叮嘱孩子不要踢前座的椅背,随身带着漫画绘本、零食、拼图等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道具”。可即便如此,每次带孩子出门时,她还是不免感到神经紧绷,小心翼翼,会因为孩子踢了一下座椅而“如临大敌”。

与此同时,她也反问,为什么身为家长要如此卑微,甚至连婴幼儿正常啼哭都像是做错了事,因为担心打扰到别人而充满歉意。

“儿童的年龄不同,公众也要有不同的宽容度。”苏小懒反复提及这句话,但她的评论区和私信还是被充满恶意的言论填满,成了无差别发泄情绪的出口,一些极端言论外,还充斥着对所谓的“熊孩子”以及不作为的父母的愤怒。

“熊孩子好像成了某种流量密码,一旦出现熊孩子相关负面新闻,总是迅速冲上热搜。”苏小懒反对将难以管束的孩子叫做“熊孩子”,她认为这是一个对孩子不友好的词汇。

在对孩子的厌恶情绪背后,最大的问题在于,无差别的对待。一个尚不会表达的婴幼儿因为感知到了不舒服而哭闹,跟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缺乏管教的吵闹,两者完全不同。在苏小懒看来,无差别对待是一种歧视。

(@视觉中国 图)

孩子与狗,禁止入内

“生养孩子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需要付出无数的时间和心力,一个只在乎当下的人,自己不会做生养孩子的选择,也一样难以容忍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河森堡认为,对孩子的低容忍度反映出了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氛围。

如果一个社会中,大众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不想养育孩子,社会整体对孩童的包容度会变低吗?

韩国的情况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韩国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出生人口总数较前一年减少4.4%,2023年第一季度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81,这两个数字均创历史新低。

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韩国社会对孩子的不友好程度也在逐渐加剧。

2012年,韩国出现第一家挂出“儿童禁入”标识的餐厅。这源于当年的一起反转事件——一位母亲和孩子在餐厅吃饭时,孩子被其他顾客的食物烫伤,她因此指责餐厅管理不善,但后来监控显示是该孩子四处乱跑多次撞到其他顾客所致。

谷歌地图显示,目前韩国已经有500多家餐厅和咖啡馆采取了同样的举措。还有细心的网友注意到,韩国有些商店不禁止宠物进入,却不欢迎孩子。

民意调查公司韩泰研究2022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73%的受访者支持设立“无儿童区”(no kids zone),反对者的比例仅占18%。

在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有一幕,主角金智英带着女儿站在咖啡馆的队伍里,准备买咖啡,身后队伍中有人不耐烦地聊着天,“为什么这么多女的带孩子来这里啊,真是吵得人头晕,以后得找个无儿童区。”孩子哭闹之下,金智英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杯子,咖啡和冰块洒了一地。结果不但没人帮忙,反而遭到一顿奚落,“真是扰民啊”“在家里喝多好”“真是个妈虫”。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妈虫”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用来形容无法管教孩子、任由其在公众场合喧哗的妈妈,后来进一步用于指称没有收入的全职妈妈。这个由“妈妈”和“虫子”合并而成的韩文词汇极具贬讽意味,集厌童和母职歧视于一身。

7月17日,“韩国首尔地铁里的催生广告”登上热搜。一边是操心生育率的政府,一边是生育意愿极低的年轻人,这种矛盾交织着“厌童”情绪在韩国社会蔓延。延世大学教授邦尼·蒂兰认为,这一切符合韩国年轻人的性格:“普遍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空间概念,他们越来越难以忍受身旁有吵闹的孩子或老人。”

厌童,厌的到底是什么?

在此次争议中,许多讨论将对孩子的厌恶归结为年轻人的恐婚恐育。苏小懒认为,结婚、生育与否,是大家的自由选择,本该互相尊重。无论年轻人是否选择生育,尊重和爱护儿童都理应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成长起来的,这意味着,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接受过来自外界的大大小小包容。“所以我们现在去包容孩子,可以说是对过去收到的善意的回馈,更是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之一。”

在此次高铁事件讨论中,更本质的问题指向如何在方方面面建立儿童友好型社会。有不少网友提出设立儿童专区的做法。

《奇葩说》辩手罗淼提出,如果要求家长把哭闹的孩子带离座位去哄,首先要提供一个区域,否则就像“没有女厕所,让女生趁男生不注意的时候去上厕所”一样荒唐。

他援引机场中划定吸烟区的做法,提出一个设想,可以在高铁上专门设置一节车厢供带孩子出行的乘客使用。这样既可以让其他乘客免于孩子的吵闹,孩子家长也可以松一口气,不必再紧绷神经,生怕给别人添麻烦。

但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有网友指出,婴幼儿本身对环境高度敏感,如果将孩子都集中在一节车厢,一个孩子的哭闹声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最后的结果就是整节车厢都是此起彼伏的哭闹声。

将孩子们“隔离”在儿童专区,也不利于孩子本身的社会化。“孩子也需要去共情和感受,慢慢感知到自己在公众场合应该如何表现。如果他/她在车厢观察到周围的人都在安静地看书或者睡觉,会想自己大声吵闹是不是不合适。”苏小懒认为孩子需要在公共氛围里发展社会技能,培养自身的感知力,当然,这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环境的包容。

一些儿童友好的举措,并不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苏小懒提及自己几次带孩子乘坐厦门航空的体验,机组人员会给带孩子的家庭赠送一份飞机拼图贴纸,这个成本并不高的小玩具能让孩子迅速安静下来,乖乖坐在位置上,打开小桌板,一张张地贴拼图。

再或者,只需要在公众场合用海报和标语加以引导,也能够创造对儿童更友好的环境。一位日本网友就拍下了日本电车上的儿童友好标语:“我们爱婴儿”“宝宝想哭就哭”,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婴幼儿啼哭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日本女性学者上野千鹤子在谈及女性主义时,曾说女性主义是属于弱者的思想,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得到尊重。“厌童”一词,跟“厌女”如出一辙,之所以能挑动对立,正是因为它的简单粗暴,无差别攻击,给某个群体贴上标签,并冠以“厌恶”两字。同样的,它可以衍生出“厌老”“厌残疾”等一系列词汇。

如果我们今天因为婴幼儿的一声啼哭感到厌烦,来日会不会因为一个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感到不适,因为一个老人走得慢而感到烦躁?

理解这些弱势群体的处境,不必等到我们最终成为弱势群体的那一天,就像包容婴幼儿不以选择生育为前提。因为每个人都曾是、将来也必然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苏小懒想起一则之前看到的新闻,地铁上,一个农民工因为身上太脏而选择坐在地上,而非座位上,舆论对此举纷纷赞美。

“这不对。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是农民工哪怕身上很脏,也可以坦然地坐在他买票了且眼前刚好有空位的座位上。也是有婴幼童出行的家庭,可以没有压力地坐在座位上,耐心地安抚着怀里的小小人儿,而不是被不断提醒他们要离开,他们没资格坐在那里,只有离开了,才会被赞美。”她在微博上写道。

【留美学子】近期发表

突发| 斯坦福校长被迫辞职 为什么

法庭纪实:中国小留学生的悲剧

老知青·北美偶遇·老知青

深爱的博导走了 葬礼上我们却欢声笑语

刀郎的新歌 为何要“生儿维特根斯坦”

网坛最遭恨的女球员诞生了

与300位美国华裔医生聚会 疯狂且妙趣

漂亮的人都来纽约了

海底高科技被割断...我与诺奖导师的回忆

美国好人保护法 让华人医生高空救下乘客

飞机上“毁”我三观的美国军官

为何她被哈佛录取 却遭高中家长们抗议

留美安全须知·实用大全

精选汇编↓↓↓百篇尽收眼底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汇编1-15期

【陈屹视线】人物篇·我问故我在

汇编1-32期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汇编1-21期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轻

汇编1-35期

好评如潮的《触摸美国》系列

汇编1-30期

曼哈顿女人的征服《亲吻世界》精选

汇编1-27期

【极光文学大讲堂】名家璀璨

1-30期

喜欢就点“赞吧↓↓↓↓↓

关键词: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